消毒剂实验室杀菌效果检验方法及标准

5次 2025.09.29

  消毒剂实验室杀菌效果检验是指在可控的实验室环境条件下,通过标准化的操作流程,模拟消毒剂的实际使用场景,检测其对特定种类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病毒)的杀灭能力,并依据相关标准判定杀菌效果是否达标的专业技术活动。


消毒剂实验室杀菌效果检验


  消毒剂实验室杀菌效果检验标准


  GB/T38502-2020《消毒剂实验室杀菌效果检验方法》,是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于2020年11月1日正式实施的推荐性国家标准。该标准统一规范了消毒剂在实验室环境下杀菌效果的检验原理、操作流程、结果判定等内容,适用于各类消毒剂(如含氯消毒剂、季铵盐类消毒剂、过氧化物类消毒剂等)对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的实验室杀菌效果评价,是消毒剂研发、生产企业质量控制、监管部门监督抽检、第三方检测机构检测的核心技术依据。


  消毒剂实验室杀菌效果检验方法


  GB/T38502-2020该标准针对不同微生物类别(细菌、真菌、病毒)和消毒场景(如物体表面消毒、皮肤黏膜消毒、空气消毒等),规定了对应的检验方法,具体检测方法流程如下:


  1.试验准备


  样品处理:将待检验消毒剂按说明书推荐的使用浓度(或设定的试验浓度)稀释,若消毒剂含中和剂干扰成分,需提前确定并加入合适的中和剂,避免消毒剂残留影响后续微生物培养。


  微生物菌株选择:根据消毒剂的预期用途选择标准菌株,例如:


  细菌:大肠杆菌(代表革兰氏阴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代表革兰氏阳性菌)、铜绿假单胞菌(代表环境耐药菌);


  真菌:白色念珠菌(代表致病性真菌);


  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代表无包膜病毒)、流感病毒(代表有包膜病毒)。


  载体准备:模拟实际消毒场景选择载体,如不锈钢片、玻璃片(模拟物体表面)、脱脂棉(模拟皮肤黏膜)、琼脂平板(模拟平面环境)等,载体需经灭菌处理确保无微生物污染。


  2.染菌与作用


  将标准菌株制成一定浓度的菌悬液,均匀接种在载体表面,形成“染菌载体”;


  待菌悬液干燥后,将染菌载体浸泡或接触待检验消毒剂,按设定的作用时间进行消毒处理。


  3.中和与培养


  消毒作用结束后,立即将载体移入含中和剂的培养基或缓冲液中,终止消毒剂的杀菌作用,避免残留消毒剂杀灭后续培养的微生物;


  将中和后的样品梯度稀释,取适量稀释液接种到对应的培养基,在适宜温度下培养。


  4.菌落计数与结果计算


  培养结束后,计数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数,计算消毒前后的微生物存活数量;


  按公式计算杀灭对数值(KL):KL=lg(消毒前菌数)-lg(消毒后菌数),杀灭对数值是判定杀菌效果的核心指标。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 电话:400-133-600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兴科路368号(天河实验室)

    广州市黄埔区科学城莲花砚路8号(黄埔实验室)

    邮箱:atc@gic.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