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革抗菌性能检测方法有哪些

68次 2025.07.02

  皮革制品如衣物、箱包、家具等,在日常生活中与人体密切接触。皮革本身的材质特性以及使用环境,使其容易成为细菌、真菌滋生的温床。当人们频繁接触带有大量有害微生物的皮革制品时,可能引发皮肤过敏、瘙痒,甚至更严重的感染性疾病。皮革抗菌性能检测,能够准确评估皮革制品的抗菌能力,确保消费者使用安全,减少因微生物滋生带来的健康风险,守护大众身体健康。


皮革抗菌性能检测


  皮革抗菌性能检测方法


  (1)振荡法


  振荡法是一种常用的定量检测皮革抗菌性能的方法。其原理是将皮革样品与含有一定浓度试验菌(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液体培养基一同放入振荡烧瓶中,在适宜的温度(如37℃)和振荡频率(如150r/min)条件下培养一定时间(通常为24小时)。培养过程中,试验菌与皮革表面充分接触,若皮革具有抗菌性能,会抑制或杀灭部分细菌。


  培养结束后,采用平板计数法测定培养液中残留的活菌数量,通过与初始菌数对比,计算出皮革的抗菌率,从而量化其抗菌性能。该方法能较好地模拟皮革在实际使用中与微生物的接触情况,检测结果相对准确,但操作较为繁琐,检测周期较长,对仪器设备和操作人员要求较高。


  (2)贴膜法


  贴膜法属于定性检测方法,操作相对简便直观。具体操作是将含有试验菌的琼脂培养基薄膜紧密贴附在皮革样品表面,在合适的温度(37℃)和湿度(相对湿度90%)环境下培养24小时。


  培养结束后,观察薄膜与皮革接触区域以及周围区域的菌落生长情况。若接触区域菌落数量明显少于周围区域或无菌落生长,说明皮革具有抗菌性能;反之,则抗菌性能较差。此方法能够快速判断皮革是否具有抗菌能力,但无法精确量化抗菌效果,且检测结果易受薄膜与皮革贴合程度、培养条件等因素影响。


  (3)吸收法


  吸收法也是皮革抗菌性能检测的常用手段之一。该方法是将皮革样品浸泡在含有试验菌的溶液中,使溶液充分渗透到皮革内部。经过一定时间(如1-2小时)的浸泡后,取出皮革样品,对剩余溶液中的活菌数量进行检测。


  通过比较浸泡前后溶液中细菌数量的变化,评估皮革对细菌的吸收和抑制能力,进而判断其抗菌性能。吸收法能反映皮革内部的抗菌性能,但由于皮革的吸水性和渗透性差异,可能导致检测结果的稳定性和重复性受到一定影响。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 电话:400-133-600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兴科路368号(天河实验室)

    广州市黄埔区科学城莲花砚路8号(黄埔实验室)

    邮箱:atc@gic.ac.cn